第70章 朝堂争议之决策难定(1/2)
消息以快马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城,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大臣们齐聚一堂,围绕着敌军求和一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金銮殿内,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群臣。下方的大臣们分成两派,泾渭分明。主张接受求和的大臣们站在一侧,神色忧虑中带着几分急切;而坚持乘胜追击的大臣们则站在另一侧,神情激昂,言辞犀利。
首先站出来发言的是主张接受求和的礼部尚书。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大殿中央,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礼,然后缓缓说道:“陛下,此次边疆一战,虽我军大获全胜,但将士们伤亡惨重,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边疆之地,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若此时接受敌军求和,一来可使将士们得以休养生息,二来能让边疆百姓重归安宁,恢复生产。再者,敌军承诺割让土地、赔偿损失,这对我朝而言,不失为扩充疆土、充实国库的良机。望陛下三思,以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为重,接受敌军求和。”
礼部尚书话音刚落,户部侍郎紧接着出列。他微微躬身,语气诚恳地说道:“陛下,礼部尚书所言极是。连年征战,国库消耗巨大,如今财政吃紧。若能接受求和,获得敌军赔偿,便能缓解当前的财政压力,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况且,战争一旦持续,必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臣恳请陛下接受敌军求和,给国家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然而,他们的观点立刻遭到了另一派大臣的强烈反对。兵部侍郎大步流星地走到殿前,双手抱拳,大声说道:“陛下,万万不可接受求和!敌军向来狼子野心,反复无常。此次求和,不过是他们的缓兵之计。一旦我们放松警惕,给他们喘息之机,待其恢复元气,必定会再次进犯我朝边疆。我军将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好不容易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此时若不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敌军,岂不是前功尽弃?陛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此言一出,不少武将纷纷附和。他们情绪激动,言辞激烈,表达着对敌军的愤怒和对乘胜追击的坚决支持。“对,不能放过敌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怎能轻易放弃?”“必须彻底消灭敌军,以绝后患,让我朝边疆永享太平!”
朝堂上,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愈发激烈。主张接受求和的大臣们强调国家的现状和百姓的疾苦,认为和平是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而主张乘胜追击的大臣们则着眼于长远的安全和国家的威严,担心养虎为患,后患无穷。
此时,一向沉稳的丞相站了出来。他环顾四周,举手投足间尽显威严与睿智。待朝堂安静下来,丞相缓缓开口:“陛下,各位大人,老臣以为,此事关乎国家兴衰,不可草率决断。敌军求和,确有可疑之处,但当下我朝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战争虽胜,然国力损耗巨大,边疆百姓亟待安抚,军队亦需休整。若贸然拒绝求和,继续征战,恐会使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
丞相的话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共鸣,不少人微微点头。但丞相话锋一转,接着说道:“然而,若轻易接受求和,正如兵部侍郎所言,敌军狡诈,难保不会反悔。因此,老臣认为,我们需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寻找一个两全之策。”
听到丞相的这番话,皇帝微微皱眉,陷入沉思。他深知丞相所言句句在理,此事确实棘手,无论做出何种决定,都需谨慎权衡利弊。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吏部尚书站了出来。他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臣有一议。我们不妨先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实地考察敌军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求和的诚意究竟几何。同时,在朝堂之上,我们也可继续商讨应对之策,制定出一套周全的方案。若敌军诚意十足,我们可在接受求和的同时,提出严苛的条件,确保我朝利益不受损害;若敌军并无诚意,只是拖延时间,那我们便可名正言顺地出兵,彻底将其消灭。”
吏部尚书的提议得到了部分大臣的赞同,他们觉得这是一个较为稳妥的办法。但也有大臣提出质疑:“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虽能获取一些情报,但敌军生性多疑,未必会让使者看到真实情况。而且,往返之间需要时间,若在此期间敌军有所动作,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一时间,朝堂上再次陷入争论之中。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气氛愈发紧张。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际,一位年轻的御史站了出来。他年纪轻轻,却目光坚定,神情果敢。“陛下,各位大人,依臣之见,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风险。从长远来看,我朝若想长治久安,必须树立强大的威严。敌军屡次进犯,若此次轻易接受求和,难免会让其他国家小觑我朝。我们应当抓住此次机会,乘胜追击,彻底击败敌军,让天下皆知我朝的军威不可侵犯。唯有如此,方能震慑四方,为国家赢得长久的和平。”
这位御史的观点新颖独特,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关注。一些年轻气盛的官员纷纷表示支持,认为此举能够彰显国家的实力和威严。但也有一些老臣摇头叹息,觉得此举过于冒险,可能会让国家陷入不必要的战争泥潭。
此时,一直静静聆听大臣们争论的皇帝终于开口。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整个金銮殿:“各位爱卿,朕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你们所言皆有道理,朕也在反复权衡。接受求和,可保一时之安宁,让百姓休养生息;乘胜追击,虽有风险,但或许能一劳永逸,消除边疆隐患。”
皇帝顿了顿,目光扫视着群臣,继续说道:“朕认为,吏部尚书所言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考察一事可行。我们需先摸清敌军的底细,再做定夺。在此期间,各位爱卿也需继续商讨应对之策,从各个方面考虑周全。同时,朕也会与太后、皇后等后宫之人商议,听听她们的看法。毕竟,此事关乎国家社稷,不可仓促决定。”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陛下圣明!”
退朝之后,大臣们各自散去,但心中都在思索着敌军求和一事。主张接受求和的大臣们聚在一起,继续商讨如何制定出使方案,以及在接受求和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他们认为,使者必须选派经验丰富、机智聪慧之人,既能准确获取敌军情报,又能巧妙应对敌军的刁难。
而主张乘胜追击的大臣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在兵部侍郎的带领下,回到兵部衙门,开始详细规划作战方案。他们研究敌军的兵力部署、地形地貌,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他们坚信,只要皇帝下定决心,乘胜追击,必定能彻底消灭敌军,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皇帝也将敌军求和一事告知了太后和皇后。太后年逾古稀,历经风雨,见识卓远。她坐在凤榻之上,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皇帝啊,此事不可冲动。战争乃是不祥之事,一旦开启,生灵涂炭。虽说我朝将士英勇,但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若敌军真心求和,不妨给他们一个机会,也显我朝的宽容大度。但前提是,必须确保我朝的利益不受侵害,边疆的安全得到保障。”
皇后也在一旁轻声说道:“陛下,太后所言极是。臣妾虽不懂军国大事,但也知道和平来之不易。如今百姓渴望安宁,国家需要发展,若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自是最好。不过,正如太后所说,我们也要警惕敌军的阴谋,不可掉以轻心。”
皇帝听了太后和皇后的话,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必须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做出最为明智的决策。
几日后,朝堂之上再次聚集了各位大臣。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商讨,大臣们的观点依然存在分歧,但气氛相对缓和了许多。
主张接受求和的大臣们呈上了一份详细的出使方案。方案中明确了使者的人选、行程安排以及需要获取的情报内容。他们认为,使者应尽快出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带回准确的消息,以便朝廷做出决策。
主张乘胜追击的大臣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向皇帝呈上了精心制定的作战计划。计划中详细分析了敌军的弱点和我方的优势,提出了具体的进攻路线和战术安排。他们自信满满,认为只要按照这个计划执行,必定能大获全胜。
皇帝仔细审阅了两份方案,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将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时,丞相再次站了出来。他看着皇帝,神情庄重地说道:“陛下,老臣经过这几日的深思熟虑,觉得我们不妨双管齐下。一方面,按照既定方案派遣使者前往敌军营地,了解敌军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加强边疆的防御和军队的训练,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如此一来,我们既能掌握主动权,又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