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精兵(2/2)
外患者,若不招兵买马,又恐文聘来攻,无兵可用。
呵呵,此事易尔。”
孙乾、简雍沉默不语,静待诸葛亮之策。
刘备知道诸葛亮必有妙计,急切问道:
“军师教我。”
诸葛亮笑呵呵的转头看了一眼赵林,意味深长道:
“柏轩何不将前日所言之策献于主公?”
赵林闻言,心中暗骂:“好你个诸葛孔明,私下喝酒吹牛的话你还当真了。”
刘备和孙、简二人闻言,惊讶的看向赵林。
赵林见状,只好抱拳答道:
“禀主公,林前日与孔明先生煮酒闲谈,酒后之语,当不得真......”
话未说完,诸葛亮便用羽扇轻点赵林,言道:
“柏轩之策,正合此时,且试言之。难不成柏轩不愿献计?”
赵林隐晦的翻了一个白眼:“得,今儿我也让诸葛妖人使激将法了。”
清了清嗓子,赵林长身而立,朗声道:
“林前日与军师请教军制,募兵之法。
军师言诸侯募兵,虽择优而取,但所取之卒少则十五六岁,老则年近五十,实乃无奈之举也。
吾细思之,察觉此中多有不妥,如此招募宽泛之龄为卒,于战力提升大为不利。
少年身形尚未长成,虽有冲劲,可体魄终究稚嫩,气力不足。
在军中操练之时,耐力难比成年青壮,兵刃器械挥舞吃力,遑论披挂重甲,奔袭作战。
少年便入军旅,纵有天赋,也需耗费大量时日雕琢,方能形成战斗力,而其间又极易因伤病损了根基,未等长成精锐,或已折损大半。
至于那四十多岁老夫,机能渐衰,不复盛年之勇,冲锋陷阵,往往力不从心,持久作战更是难以为继。
况且,即便悉心培养,能战之岁月无几,未等将其打磨成精锐,便已垂垂老矣,届时又需重新补充兵员,周而复始,军中始终难有稳定且善战之卒,此诚为一弊也。
而如此募兵,不仅难以提升战力,又因屯田之策耗费时光于田埂之间,操练时日折去大半,战力可想而知。
若不屯田,则家中老小力不能自养,兵卒心忧私家,便无战心,况且若不屯田,则粮草亦不足以奉养大军,此二弊也。”
刘备闻言,思之半晌,问道:
“柏轩可有良策?”
赵林看了一眼诸葛亮,见他轻摇羽扇,默默微笑,并不出言,便只好继续说道:
“林拙思,若要提升军队战力,又要保证百姓生计,当行军制改革之法。”
刘备又问:“如何改革?”
赵林曰:“林只有些方略之计,主公且试闻之。
若要军制改革,当从现役兵卒开始。
将兵卒按年龄划分,不及弱冠之年为新兵,青壮之卒为中坚,以及余下老卒。
筛选老卒为一营曰‘预备营’,新兵充其军,以老带新,此营当避恶战,以操练培养为主,意在将新兵迅速培养为中坚精锐。
以中坚为主力之军,若有年老者、伤残者,则入预备营充军官,若有损伤不足数,则从预备营筛选青壮补充,以维持战力。
另设一法,名曰‘退役’。
老卒于预备营中服役三年便可卸甲归田,其人年岁至高不过五十余,力不及战阵,却能应付田埂之间,以养家族。
如此,预备营专司操练,偶有实战,中坚之军分营若干,以为主力。
二者皆不屯田,是为战兵。
至于辅兵之卒,便是农忙之时屯田,守城,战时押运粮草,搭桥立寨之能也。
如此兵最少,然精锐能战,粮草充足。
当今天下,诸侯并起,势大如曹操者,拥兵百万,然带甲之人不过数万,又多为轻薄皮甲,防护有限,铁甲覆身之士不足三成,此万余重甲才是曹操纵横北方之依仗,其军虽众,破其重甲,则可胜。
可见若兵卒无甲,纵人多势众,不足虑也。
而我军铁甲难求,不若用精兵之策,省下粮草购置铁石,打造甲胄器械,若中坚主力人人披甲执锐,则兵虽少,亦可纵横天下,无人能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