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教育之争(1/2)
张老师是村里唯一的正式教师,已经五十多岁了,独自教授一到四年级的所有课程。
看到周国宏来了,张老师急忙迎上来:
“周总,您可算来了!我正想找您呢。”
“张老师,有什么事?”
周国宏问道。
张老师愁眉苦脸地说:“就是学校的事。您看这教室,下雨天漏水,冬天漏风,孩子们冻得直哆嗦。桌椅又破又旧,孩子们写字都费劲。最要紧的是,学生越来越多,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啊!”
确实,这样的条件怎么能培养出好学生?
“张老师,我明白了。这事我会尽快处理,学校的改善刻不容缓。”
回到村委会,周国宏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提出了改建学校的方案:
“我准备动用村里的积累资金,把学校整体翻新。新建教室、添置桌椅、更新教学设备,同时向县教育局申请增派老师。这事关村里的未来,必须尽快办。”
老陈表示赞同:“确实该办了。我孙子上学,老说教室冷,看黑板看不清,心疼啊!”
但会计李大山却有些犹豫:“周总,我不是反对办学校,但村里的钱不多啊。米厂和养猪场刚有点盈利,正是扩大再生产的时候。要是把钱都投到学校上,其他事业怎么发展?”
“就是啊,”
另一个村干部也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学校可以慢慢来嘛。”
周国宏严肃地说:“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教育更是根本。如果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将来怎么支撑村里的发展?这不是短期眼光能衡量的。”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从村集体资金中拿出1万元,用于学校改建;同时向县教育局申请支援,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第二天,周国宏骑着自行车去了县里,直奔教育局。他详细汇报了村里学校的情况,恳请教育局支持。
“周书记,你的想法很好,”
教育局长说,“不过县里的教育经费有限,师资也紧张。我们最多能给你们5000元的补助,再派一名年轻教师。其余的,还得你们村自己想办法。”
虽然得到的支持不如预期,但周国宏已经很满足了。
5000元不是小数目,再加上村里的1万元,足够进行基本的改建了。
回到村里,周国宏立即组织人手,开始了学校的改建工作。
旧的土坯房被拆除,新建了砖混结构的教室,添置了新桌椅和黑板,还修建了一个小操场。
村民们纷纷出工出力,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一所焕然一新的小学就展现在大家面前。
新学校刚刚竣工,县教育局派来的年轻教师李梅也到任了。
李梅是师范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充满教学热情。
有了她的加入,村小学终于有了两名专职教师,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然而,好景不长。
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村里的平静: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县里决定推行“撤点并校”政策,计划把村小学撤销,让学生去镇中心小学上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