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明,我是你的大古剌啊!(1/2)
第43章 大明,我是你的大古剌啊!
十二月初,整个风上之地西部,洪沙全境还在全面战争。
随着朱慈煊一把火烧掉同古,李定国平定洪沙西北。
莽白近二十万大军令人瞠目结舌的战败。
十二月末,战线已经渐渐缩小。
代清和大明仍旧在三宣边境对峙,并开始产生摩擦。
残存的下洪沙侯王贵族,固守勃固、大光、马都八三座郡城。
希望能打出点团结价值,然后投降。
下洪沙的其他地方就是传檄而定,望风而逃。
大明很快征服下洪沙。
真的快。
比李自成出潼关、建大顺,攻克中原还快。
朱慈煊还在东吁郡抚降俘虏。
武大定和从孟艮回阿瓦的沐天波,带着重新投降的洪沙贵族水师,兴兵一万汉蛮军队。
从大金沙江南下,准备收复沙林卑谬勃生三郡。
还没到地方就接到投降信。
投的慢的洪沙官员贵族,被地方土司头人砍掉头,做了投名状。
特别是莽白大肆屠杀的勃生郡。
灭族破家的各族百姓早就按捺不住复仇的怒火。
杀了洪沙官员,径直向卑谬勃固出发,愿为明国王师先锋。
等到朱慈煊放了俘虏中的奴隶农民。
大明分土地,两年不收税,立功封侯王的消息传开。
更是如巨石落入池塘,掀起轰然震动。
迅速在下洪沙扩散开来。
勃固大光的孟族人纷纷反正,主动围攻勃固大光两城。
让昂山等负隅顽抗的侯王陷入百姓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阿拉干山、勃固山、麓川高原山林中的各族土司也尽数下山。
少者数十人,多者上千兵,汇聚在明国大军麾下。
而朱慈煊沿锡唐河南下勃固,转向密马加河,和武大定沐天波汇合。
麾下的兵力一时达到了十万。
当然,正儿八经的战兵也就一两万,其余多是没有甲胄的民夫辅兵。
但没兵有象啊。
听到朱慈煊虎象之主的名声,各土司带着大象为明国太子先驱。
大明军队中的大象一度达到三百头。
除了洪沙瓦底的各族百姓。
因为莽白和明国开战,躲进暹罗和麻六甲的汉人,也陆续返回下洪沙,帮助明军。
上洪沙因为莽应龙莽应里良渊王三代人征讨麓川高原,和明国打仗,汉人仅剩寥寥。
下洪沙的汉人则没受到牵连。
马都八海湾作为印度洋和风上之地的商贸大港。
起初,蒙元开辟云滇到洪沙的驿路,帮助洪沙瓦底在皎克西开凿运河。
闽赣的海上商人,就来往于海上丝绸之路。
用丝绸瓷器、粗碗白丝、铜鼎铁鼎在洪沙换取象牙香料。
勃固和蒙元贸易,中土十去九不返,便有不少汉人在勃固定居。
后来永乐朝下西洋,下洪沙与闽粤的贸易也愈发密切。
京师的四夷馆中有单独的洪沙馆,培养语言文字翻译人员。
说起大明皇帝多才多艺,皇帝之外多有副职。
编书、修仙、木匠……
玩的最欢的就是武宗正德皇帝后。
可能使人意外,大明二祖列宗。
语言天赋最强的不是有下西洋的永乐帝,也不是留学生英宗朱祁镇。
而是上能骑马杀敌,下能吟诗作画的正德帝。
正德朱厚照,人称小朱慈煊。
通晓藏语,学过藏传佛教,自封大庆法王。
学过阿拉伯语,自称沙吉敖烂(少年王),大明皇帝即苏莱曼国王的称号传播中东。
学过蒙元语,取名忽必列。
还和中亚、葡萄牙、占城等传教士使臣学过外语。
洪沙语也不例外,四夷馆也有旅缅华侨,教过朱厚照。
而四夷馆中专门的翻译课本,《华夷译语》第二篇就是洪沙语。
第一篇是蒙古。
话回当下。
这些洪沙汉人带着暹罗汉人、麻六甲汉人、苏门答腊汉人,投奔朱慈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