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北影厂编剧梁晓生(1/2)
刚来北影厂就能见到未来的大明星江衫,那以后会不会有机会见到刘小庆、朱霖和龚雪呢?
怀着对未来的期待,胡为民住进了404室的单人宿舍。
宿舍面积不大,里面有一张单人床,靠着窗户的位置摆放着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除此之外,还有一组木柜子。
木柜是空的,可以用来放衣服。柜子旁边挂着镜子,镜子
搪瓷脸盆家家户户都有,里面还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宿舍里面的这个脸盆里面就是牡丹花图案,脸盆也许用得久了,里面还能看到锈蚀的痕迹。
“谢导,招待所里的厕所在哪?”
“楼道走到头就是。”
胡为民已经猜到厕所是啥样的了。
大体上,这一时期筒子楼的厕所都是非常老式的那种,地面铺了层水泥,易积水且防滑性差;墙面白灰剥落,墙角霉斑明显;异味重,蚊蝇滋生,尤其夏季卫生状况极为恶劣。
小便池不是独立的,而是设置一个长条形的槽,上面一根管子往下滴水,大便池是蹲式的,一个长槽,用挡板隔开。
啧啧,要是上大号的时候不小心掉下去……
呃,这真是一个非常有味道的回忆。
不过,这一时期的条件都这样。不,应该说住筒子楼已经很好了。
毕竟他住四合院那会儿,还要倒夜壶呢。
现在他想上厕所了,出门走廊尽头就是厕所,已经非常方便了。
当然,没有朗润好公寓好就是了。
毕竟,那是大学教职工宿舍,远不是招待所可以比拟的。
想通后,胡为民愉快地接受了今后一段时间的住宿条件。
放好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后,他又问道:“谢导,您也住这栋楼吗?”
“嗯,筹备期间都住这儿。”谢铁丽点点头。
胡为民眼前一亮,问:“那您住哪,我要是有关于创作上的疑问,好去找您。”
“我就住你隔壁。”谢铁丽道。
胡为民出门左转第一间房就是谢铁丽的宿舍。
“那好,我去找您,您可不能把我拒之门外。”
“那肯定不能。”
等胡为民安顿好后,谢铁丽又带他去见了《甜蜜蜜》的另一位编辑。
巧合的是,另一位编辑也住他隔壁,是在他的右手边。
“小梁,这位就是《甜蜜蜜》的作者,胡为民同志。今后,你们两人配合着完成剧本改编。小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也要多多指点。”
敲开门,进入宿舍后,谢铁丽介绍道。
“小胡,他是我们厂的文学编辑,叫梁晓生,你们日后多亲近亲近。”
原来他就是梁晓生啊!
胡为民看着眼前的男子,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梁晓生穿着上身毛衣,下身是蓝色长裤。他身材瘦削,头发茂密,眉毛弯弯还很浓密。眼睛炯炯有神,鼻梁坚挺。虽然不是个帅哥,却也长得很精神。
在胡为民的记忆里,梁晓生有兄妹五个,他排行老二。
在他上面有一个哥哥,患精神病。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家境比较困难,需要靠他的工资支撑。
他中学毕业就去生产建设兵团搬木头,虽然艰苦,但每个月能挣40元贴补家用,不过也是从那时候起,落下了病根。
为了改变命运,他开始写作,靠着努力和才华,成了部队文艺骨干。
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去招生,中文系一共就俩名额,梁晓生凭借《向导》一书,成功去了复旦大学读书。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影厂文学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年头,物以稀为贵,按理说,梁晓生有着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身份,找对象应该不成问题。每每有人介绍姑娘,他是个实诚人,总会直言:“我家庭负担很重,父母身体不好,哥哥患有精神病,每月都要邮钱给他们……”
话音未落,姑娘们落荒而逃。我找对象,可不是扶贫,这么差的家境,对不起,本姑娘实在有心无力。一来二去,梁晓生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也不抱什么希望。
所以,他都30岁了还没结婚。
他的名气比不过莫言、余华、贾平凹,但也是“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写过《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等。
他的作品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普通人的命运和时代变迁而着称,兼具现实主义深度与人文关怀。
后来成了中国着名作家、编剧,后世有一部电视剧《人世间》成了年度剧王,就是根据他的原着小说改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