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胡为民的名头响彻全国(2/2)
龚雪看着眼前摆满的羊肉,一脸为难之色。
一个小时后……
龚雪捂着肚子,非常后悔。
太多了,吃太多了啊!
她一脸幽怨地看着胡为民,“为民,都怪你!”
“雪姐,你才吃了两盘啊!”
“两盘肉也不少了,我可是演员啊!”
龚雪只感觉生无可恋,她今天增长的体重想要减下去可不容易。
“长胖点也好,身体更健康。”胡为民笑嘻嘻道。
龚雪撇了撇嘴,“我总觉得你居心不良。”
“天地良心,我可真是为你好。你想啊,你拍戏那么辛苦,不吃好吃饱点,万一拍戏时饿晕了怎么办?”
龚雪失笑,“怎么可能。”
饿晕是不太可能,但饿着肚子拍戏还真有可能。
胡为民想起刘小庆和梁佳辉主演的那部《火烧圆明园》,后世爆料内地演员和剧组人员在拍摄时经常吃不饱饭,刘小庆为此还罢演过。
“对了,为民。”龚雪似乎想道到了什么,她一边揉着肚子,一边问:“你自从开机的时候去过剧组后,就再也没去过,你要不要抽时间去看一看?”
“行吧,我抽时间去看看。”胡为民本想拒绝,但看到龚雪期待的神色,话到嘴边还是改了口。
龚雪开心地笑道:“这可是你说的,到时候可不能找借口不去。”
“我怎么感觉有陷阱等我似的。”胡为民一脸警惕。
龚雪拍了他的胳膊一下,“去你的。”
“是谢导有事找你这个编剧商量。”
“那他怎么不直接找我?”
“还不是某人威名赫赫的缘故。”
“哎呀,雪姐,你这算不算卸磨杀驴,我当时还不都是为了你。”胡为民一脸委屈。
龚雪脸颊泛红,心脏不争气地剧烈跳动起来,“什么叫都是为了我。”
胡为民莞尔一笑,觉得娇羞的雪姐太可爱了。
饭后,他送龚雪回到北影厂,直到她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他才回到朗润园。
回到家后,简单洗漱一番,他开始了今天的创作任务。
主要是创作谈。
其实创作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就是写一点自己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以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说白了,真没什么难度。
这个晚上,他觉得状态正佳,直到睡觉前,已经写了一千多字。
之后,胡为民断断续续用了三天时间写了不到五千字,算是搞定了创作谈。
接着就是交稿和验收,张德宁看过稿子后,很是满意。
搞定了创作谈后,他又收获了四十多块钱的稿费。
虽然不多,但胜在速度快,写起来轻松。
……
三月二十号,截至目前,《燕京文艺》的销量已经突破六十万册。
其中,燕京地区销量三十多万册,全国剩余地区销量二十多万册。
要知道,距离这期杂志停止销售还有十来天,也就是说《燕京文艺》还有足够的时间冲击销量记录。
过去的这大半个月,《孩子王》在广大读者群体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一部作品的口碑在读者中间传播开来,其势头足以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一点,《燕京文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因为《孩子王》的好口碑,直接引爆了《燕京文艺》的销量,更是直接提升了刊物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可以说,进入三月份后,《孩子王》就是国内最出色的小说,其他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除了读者的追捧,文化界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也越来越多。
就在这一天,一篇标题为《孩子王:风格迥异的知青小说》的评论文章刊载在其上,文章高度评价了《孩子王》这篇小说以及作者胡为民:
“燕京作者胡为民开创了新的文学体裁,它不是伤痕文学,如果非要形容的话,我更愿意称其为知青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谱系中,知青生涯往往承载着一代人的创伤记忆与理想主义回响。
而《孩子王》虽以乡村教师为主角,却与知青生涯形成了深刻的精神对话——它们同样书写了被时代洪流裹胁的个体如何在荒芜中坚守,在苦难中寻找救赎。”
“现如今的伤痕文学常聚焦城市青年在乡村的幻灭与成长,而《孩子王》中的谢园,则像是一个“反向知青”——他不是被迫扎根农村的外来者,而是自愿将一生熔铸于乡土的本土教师。但两者殊途同归:无论是知青对乡村的“闯入”,还是谢园对教育的“死守”,都是理想主义在极端环境下的淬炼。”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众多讨论,不少报纸因此都卖脱销了。
文章的作者雷达,在国内文学评论界颇有名声。
他评论王蒙作品的文章在《文艺报》上发表后,引起文坛内外的极大关注,王蒙这位沉寂了二十余年的作家再一次成为文坛热点。
除此之外,他对《班主任》的评价,也促成了小说的大火。
可以说,他是国内最负盛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
《孩子王:风格迥异的知青小说》一文的发表,犹如在文坛投下一枚深水炸弹,激起层层涟漪。这篇极具洞见的评论文章,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更让《孩子王》这部作品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度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