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回 泉府惠民厉始革典(2/2)
厉王说道:“不管是民,还是兵,都是朕的臣民,都是朕的利器,国人不会打国人,自己人不会打自己人,这是基本常识,司马单也是为了地方安定,也是为了实现天下能够真正达到天下安,人民天下,人民管,人人有责任管理治安,司马单的安邦定国之兵法没有错,这个理念还很先进。”
“他的兵法没有错,可是政治不是单纯的兵法,而是政治手腕,好听一点叫计划,难听一点叫计谋,如果这个民兵组织被奸人所用,发生民变,就如楚国熊延民变成功弑杀楚子熊红,宋国同样如此,齐献公弑杀齐胡公,哪一个不是民变,他们用的都不是正规军队,都是民团,刚发生的齐国政变,不是也是如此,虽然齐胡公之子最终失败,战死沙场,但他率领的也是民团民兵组织,望陛下三思考量。”王后申说道。
“经王后如此分析,确实有道理,朕还是亲自管理这支民兵吧,朕派几名参军前去协助管理军事行动。”厉王说道。
“即使如此,也是一盘散沙,亦兵亦农,很难达到真正的管控,风险随时存在,陛下的革典本是好事,可千万不能革命到最后革到自己的命。”王后申说道。
“这仅仅是改革中的其中之一,是司徒部门革典的一小部分,人口普查顺带延伸出来的一个项目,以前的预备役只是贵族的家奴,护院,城保等等人员,现在发展到全民之中,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征兵工作,六乡国民人家,如果每家按照七口人计算,每家只能有一人可以参军,成为正卒,如果家里还有可以参军之人,就叫羡卒,羡慕当兵而预备准备当兵从军之意。入伍从军,以武相国,这是六乡国民的特权,这个年代,武臣较多,大家踊跃报名从军,这是立功晋升的机遇,遂人想有这个权力而没有这个权力。”厉王说道。
“踊跃参军,他们没有错,百姓是没有组织能力的,现在陛下自己为他们没有组织能力的人组建了几支军队,不是他们有什么不好,而是这支军队不该在民间存在,参军入伍的特权,他们随时可以享受,但没有必要提前组建预备军,不确定性的隐患太大,太可怕,哀家坚决反对提前组建什么预备役民间军队,哀家还会告诫太子姬靖,待他执政的时候,取消国野界限,乡野之人一律平等。”王后申说道。
厉王一看王后如此叫真,知道这个革典可能确实有弊端,可是无法取缔,因为组建已经落实差不多了,于是说道:“后宫不得干涉政治,这样大臣们会不高兴的。”
“不许后宫干涉政务,也可以,哀家可以把政务变成内务,哀家有一大帮内小臣,内宰,宫正,宫人,几千人,我们内宫也是一个内务政体,天下所有女人都归哀家管,哀家要让司马单的后人,永不得做大官,让司徒寅成为名副其实的逆寅,他的后人永不得录用,司寇良父给他权力他不用,放权到民间,哀家看看他能神气多少时间?陛下别忘了,大商天子帝辛,本是一个好天子,所以后人才会一分为二的评述他‘王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王后申真的生气了,和厉王顶上了。
“大胆王后,胆敢跟朕如此说话。你难道不知道,从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到朕,六代之王,都是沿着一个路线走下来的吗?那就是不管花多大的代价,都要实现消灭奴隶制度,实行土地实有耕种者的均田原则,这是整个社会制度性质改变的重大决策,先祖穆王,东西南北中,踏遍神州大地几亿里,得出的结论,就是‘和治诸侯,万人平均’,人人有田耕,这是他在西王母面前许下的诺言,他也知道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改变一千多年来的奴隶社会的性质,这是周王朝奋斗到底的目标,即使改革有风险,即使改革革典失败,也要将此信念进行到底。你应当知道,先祖共王为了实现土地私有化买卖制度,将王幾千里王田分给大臣共官,带头示范实现共官共享共管天下,共王又将龙袍分享给公、侯两级国君穿,这是为何?这是何等的气度?难道你不清楚?现在,朕要实现天下人共管天下,安天下人人有责,要达到这一目的,总得要担当风险,是否会被奸人奸党利用,这不能怪奸人,只能怪自己执政无能,因革典导致的后果自己得吞下,无怨无悔。”厉王很严肃的说道。
“陛下不会循序渐进,慢慢推行,非要一步到位?你的退耕还林还没完全实现,现在又搞什么地方预备役共管地方治安,天下人共同治理天下,从理论上讲,这个地方预备役确实人多势众,确实可以随时保卫乡里,防御反击追击入侵者,也确实可以随时号召劳役徒役,也是瞬间可以围猎所有猛兽,随时救灾救荒,有利于一方,必不利于一方,双刃剑。”王后申解释说。
“有利于地方人民,有利于天下人民,有利于天下安定,就可以了,不利于朕的政权,不利于朝廷管制,追根究底,还是统治者执政能力问题,朕是个霸王,是个恶人,天下谁人不知,那个不晓得。”厉王说道。
“时间长了,天下诸侯都会知道你的善良的一面,陛下所说的霸王,恶人,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带的高帽,一个恶人,没那么好当,也是要本事的,一个能称得上坏人的人,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冲破法制底线,然后再冲破道德底线,最后冲破人性底线,人说好人不长寿,坏人万年寿,这个问题你可知道?”王后申准备岔开话题,不愿再争下去。
“朕知道,好人不长寿,因为好人做好事太多,累死好人,坏人万年寿,因为坏人不做好事,坏人也不是天天做坏事,一生也许只做关键的一件坏事,便可以遗臭万年,他的万年寿,指的是臭名垂千古之意。朕下次举行大型祭祀之时,顺便向上天祈祷一下我这个坏人也要长寿,因为我还没做坏事。”厉王笑道。
王后申见厉王笑了,于是语气变得柔和的说道:“王朝七十万大军,无一人不是六乡子弟,而六乡的民兵六个军达到七万五千人,无人不是六乡之民,既然自己人不会打自己人,六乡子弟不会相互残杀,那么请问陛下,如果有人挑起事端,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你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陛下是用你的六乡民兵去攻打你的来自六乡子弟的大军,还是用你的六乡子弟兵去镇压你的六乡民团?”
“这个矛盾,朕没想过,也是不可能发生,也是绝对不容许发生,何况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军令,军令如山。”厉王说道。
“好吧,哀家明白了。”王后申说道。
“你明白什么?”厉王问道。
“哀家明白,陛下绝对不会让这种矛盾出现,如果出现这种矛盾,陛下就会下令你的军队,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矛,只怕到时陛下指挥不了你的矛去戳你的矛,因为这两支矛是表兄弟,甚至是亲兄弟,兄弟残杀的可能性很小,也就哪几个奇葩例外,也就是说,陛下的军令如山,这座军令山等于是座死火山,不起火。”王后申说道。
“你怎么老是朝坏处想,朕的军队不听朕,那还是朕的军队吗?”厉王不高兴的说道。
“哀家只是假如而已,只是想知道陛下是如何处理这个人民内部的对立矛盾的。”王后申说道。
“朕会把控好这个矛盾的,你有好的解决方案吗?”厉王问道。
“哀家想,解决这种矛盾激化的危险性,只有两条,一是,占缓组建民团,让民间没有现成的组织,让他们安心耕种,保家卫国是军人的事情,不要把老百姓也拉进来,军不是军,农不是农,没有乡里民团,就可以避免让哪些奸人党无法迅速揭竿起义,如果没有这个民团存在,奸人党要想号召百姓起义,也需要时间,百姓本是没有组织能力的,也未必听哪些非官方的奸人党的号令,到那时,陛下有时间处置这个矛盾。第二个方案就是入伍条例改制,遂人可以入伍参军,这样就可打破军人单一的六乡子弟兵的局面,也就是朝廷拥有两个地域兵源,这样,上述矛盾激化之后,也就避免兄弟之矛去镇压兄弟的情况,避免王令军令失灵的危险。”王后申说道。
“占缓民团建设,已经不大可能,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得大胆改革,至于第二个解决矛盾的方案,也是好的方案,这样一来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可让遂人得到解放,不再永远是战犯安置劳动之所的代名词。可是,这样六乡国人就会不同意,野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就是抢夺他们的社会事务权力,想当年,乡遂之间通婚,先祖康王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决,大臣也会强烈反对,大臣、武将、武官都来自于六乡国民,他们这个独揽朝政事务的习惯,很难打破,还是慢慢来,这个改革,远比建设六乡民团问题大得多,这等于取消国野之分,等于取消国人特权,还需思考良方,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实施取消国野之分的改革。”厉王说道。
“这帮大臣也是,思路永远停留在陈旧的礼制观念上,什么六遂之民都是战犯之后人,那是两百年的事情,人过五代之后,先祖亲情弱化,随着时间的冲刷,人们的仇恨也就慢慢淡化,周王朝已近两百年了,陛下已经是第十代王者,两百年前的战犯之后人,现在的六遂之民还说他是战犯后裔,是不是太过分,军队入伍政审,最多三代就足以了,三代之后,第四代,就不再沿袭先祖的罪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典。奴隶社会要走向封建社会,就像先祖穆王所说,‘和治诸侯,万民平均’的局面,耕者有其田,人人均田,取消奴隶,占时保留佃农的存在是可以的,这样社会才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王后申说道。
“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能还要再过五十年,等到太子姬靖去改革了,人们思想开化也是需要时间的,社会性质革典,新老思潮的撞击变更也是需要时间磨合的。”厉王说道。
王后申追问道:“陛下的司徒部门革典,好像才开始?下面具体什么内容,哀家想先听为快。”
革典的具体情况,请听下回分解。
chapter;